大家好,今天犀哥这篇财经评论,主要来聊聊中国葡萄酒这事。这行业现在是真到了该掉头的时候了,再抱着老想法硬扛,真要没活路了,为啥这么说?

葡萄酒的市场
先给大家上组数据,十年前咱们全国葡萄酒一年能产140万吨,现在呢?直接跌到11万吨,连当年的一成都不到,利润更是拦腰砍了95%。

这数据看着触目惊心,但说白了就是一个原因:东西不合咱中国人的胃口,红红的葡萄汁,看着就该是甜滋滋的,结果不少酒做得比白酒还烈,又酸又涩,谁喝着能舒服?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从业者还拿着外国的标准,说什么“单宁重才高级”“太甜就没档次”,非要教育消费者怎么喝酒。

食品饮料这东西,好不好喝自己舌头说了算,消费者才是最终裁判,哪有反过来让商家教消费者怎么尝味道的道理?

外来饮品
其实外来饮品在中国的活路,咖啡和茶叶早就给出答案了,以前咖啡多小众啊,人均一年喝不了10杯。

结果瑞幸搞了9块9的低价,又整出了生椰拿铁这种甜口的,一下子就火了,现在人均一年能喝二十几杯,甜口咖啡一年卖几亿杯跟玩似的。
茶叶也是,以前都是大爷大妈爱喝,现在奶茶店开得遍地都是,加了糖、加了奶,年轻人天天喝,这不才是真的把茶文化传下去了吗?
这俩例子说明啥?外来的东西想在中国扎根,就得入乡随俗,不能死抱着自己的老规矩不放。

葡萄酒行业要是能学一学,也不至于落到现在这地步。咱普通人喝东西图啥?不就是图个顺口、图个开心吗?朋友聚餐、吃烧烤的时候,开一瓶度数低点、味道甜点、瓶子小点的葡萄酒,一人一瓶不浪费,喝着也不难受,多好?

未来的道路
可有些品牌偏不,非要去学白酒的那套“应酬文化”,白酒为啥有那些规矩?还不是因为它辛辣难喝,没人愿意多喝,才搞出“领导随意,我干了”“罚酒三杯”这套。

葡萄酒本来颜值高、有果香,天生就适合轻松的场合,结果非要往酒桌上凑,学那些没必要的排场,这不就是走歪路吗?
现在中国人的自信心越来越足,早就不需要外国人来告诉我们什么是好东西了,咱自己觉得好喝、觉得舒服,那就是最好的标准,葡萄酒行业要是还守着欧式标准不放,不尊重消费者的口味,迟早得被市场淘汰。
这行业的破局之道一点都不复杂:放下身段,跟着消费者的需求走。甜一点、度数低一点、瓶身小一点,让葡萄酒走进日常的餐桌和聚会,成为大家愿意经常买、经常喝的饮品。
2345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