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使用下方推荐的浏览器访问

安卓版本 苹果版本
2345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谷歌浏览器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独闻

书讯 |《俄国文学:审美的乌托邦》著名俄语翻译家、学者刘文飞教授四十年深耕俄国文学总结之作

时间:2025-11-22 05:40:13 点击: 【字体:

对于每一个热爱文学、对生命存有疑问的读者而言,俄国文学一定是文学之路上必将相遇的坐标。

但是阅读俄国文学并非一件轻松的事,很多时候会让人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而这本《俄国文学:审美的乌托邦》就是打开俄国文学大门的一把钥匙,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在这本书中找到“俄国文学是什么、俄国文学读什么、俄国文学怎么读”这三个难题的答案。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俄语翻译家、学者刘文飞教授深耕俄国文学四十余年的总结之作,在书中共梳理了二十多位俄国文学大师的一百多本文学经典,构成了一部贯穿整个俄国文学的指南之书,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揭示文学的核心奥秘,与读者在纸上开启灵魂与文学的温暖对话,直抵每个人心中审美的乌托邦。

俄国文学家们一直把文学当成一种无比神圣的事业,当成一个想象共同体,他们试图借助文学来构建一个比现实社会更为合理的、更好的“第二自然”或“理想现实”,这构成俄国文学有史以来一个总的憧憬和倾向。同时,俄国人对作家和诗人抱有某种特殊的爱戴和崇拜:由此产生了俄国文化中独特的“文学中心主义”现象,文学也就成了俄国人弘扬民族情感、寄托国家情怀的一个想象共同体,一个审美的乌托邦。

“审美的乌托邦”由此构成了对整个俄国文学的高度概括。

【作者简介】

刘文飞,首都师范大学燕京讲席教授、人文社科学部主任、外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斯拉夫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俄联邦友谊勋章获得者,入选中俄人文交流十大杰出人物,俄罗斯托尔斯泰和平奖和大书奖评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俄国文学和文化,出版《诗歌漂流瓶》《伊阿诺斯,或双头鹰》《俄国文学的有机构成》《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的十个瞬间》《读与被读》等专著和文集20余部,译著《俄国文化史》《俄国文学史》等50余部,发表论文和各类文章300余篇,译著《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悲伤与理智》入选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曾获“利哈乔夫院士奖”“阅读俄罗斯翻译大奖”“十月文学奖”“山花文学奖”“人民文学奖”“豆瓣年度译者”等国内外文学奖,多篇散文入选多个年度最佳散文榜。

【书籍目录】

开篇语001

番外:俄国文学在中国006

一、普希金:俄国诗歌的太阳011

二、莱蒙托夫:俄国文学的“恶魔”传统037

三、果戈理:俄国文学中最矛盾的现象060

四、陀思妥耶夫斯基:解开“人”这个谜102

番外:屠格涅夫笔下的姑娘们147

五、托尔斯泰:俄国文学的阳光154

番外:俄国文学与东正教194

六、契诃夫:“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201

七、白银时代:俄国的文艺复兴233

八、高尔基:苏联文学之父266

番外:俄国文学与俄国书刊审查制度299

九、茨维塔耶娃:“20世纪第一诗人”307

十、普里什文:俄国文学中的牧神339

十一、帕斯捷尔纳克:文化的旗帜370

番外:肖洛霍夫和他的《静静的顿河》402

十二、巴别尔:俄国的莫泊桑410

十三、帕乌斯托夫斯基:俄国文学的金玫瑰441

番外:20世纪的境外俄语文学469

十四、纳博科夫:20世纪最杰出的俄英双语作家475

十五、索尔仁尼琴:牛犊抵橡树514

十六、万比洛夫:契诃夫之后最大的俄语剧作家554

十七、阿斯塔菲耶夫:大自然的忧伤侦探575

番外:《生活与命运》——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596

十八、布罗茨基:悲伤与理智的歌手603

十九、叶夫图申科:“大于诗人的诗人”638

番外:21世纪的俄国文学659

二十、俄国文坛新星雅辛娜667

结束语690

出版附记693

【精彩文摘】

俄国的著名诗人叶夫图申科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在俄国,诗人大于诗人。”我曾经把他这句话改写为:“在俄国,文学大于文学。”我在这里还想再添加一句:“在中国,俄国文学大于文学。”

陀思妥耶夫斯基:

这篇小说情节简单,但叙事却十分紧张,读者的神经被绷紧到了极点,戈里亚德金在人性受辱时的内心痛苦被陀思妥耶夫斯基十分残忍地展示出来、呈现出来,显示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来创作中的一种风格,也就是不遗余力地、毫不手软地揭示人类心理,尤其是阴暗的心理、恶毒的心理、愤世嫉俗的心理、幸灾乐祸的心理、与自己和他人过不去的心理,诸如此类的意识、潜意识和下意识,都被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动声色地一一摆到了台面上来,因此,俄国有一位批评家叫米哈伊洛夫斯基,他据此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为“残酷的天才”。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在目的和手段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距离,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因为在社会法则之外还存在着道德的法则,人的法则,人道的法则,还存在着上帝的法则。在小说中,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心理矛盾其实并未最终解决,他最后在索尼娅的劝说下前去自首,然后皈依上帝,这个结局显得有些简单,有些突兀,似乎不像是拉斯科尔尼科夫复杂内心活动的水到渠成的结果,究其原因,恐怕是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也没有最终想通,想透。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一切都想通,想透,这也就不是拉斯科尔尼科夫了,也就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了,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开人这个谜,人的心理这个谜。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最深入地探入了人的内心世界,探索了人的潜意识、下意识、阴暗的意识、犯罪的意识、忏悔的意识、皈依的意识,使我们对人类心理的复杂性有了更多的体验和认知。

将非艺术性质的题材艺术化,的确需要作家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庸俗的政治题材和雅致的艺术形式之间无疑是存在某种鸿沟的,是否能够或者是否愿意逾越这道鸿沟,就是区分一般作家和杰出作家的一种尺度。看来,关注现实的政治题材作品并不一定就会廉价,关键在于你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是否廉价;“主题先行”也能写出好作品来,关键在于你的艺术天赋和你在艺术上的处理方法。

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无论它是否具有倾向性,却都可能是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经过历史的过滤,文学作品中意识形态的成分似乎会逐渐淡化,而其中所含的“文学性”却会越来越显现,并最终构成一部作品继续被广泛阅读的理由。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写出成名作《穷人》之后不久就说出了他的这样一句名言:“人是一个谜。应当去解开这个谜,即便一辈子都在破解这个谜,你也不要说这是在浪费时间;我就在破解这个谜,因为我想成为一个人。”可以说,这句话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的座右铭,“解开‘人’这个谜”,就是他一生的创作信条。陀思妥耶夫斯基不遗余力地探索人隐秘、复杂的精神世界,并因此构建出了他隐秘、复杂的小说美学表达手段,其结果,他和他的小说、他的创作本身也成了难解的谜。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阅读对象,我们或许拥有许多种接近他、理解他的途径,简单地说,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我们也可以拥有许多种不同的读法。

我们也可以完全不用在意自己究竟在用什么方法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只要能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对于人、对于人的精神世界、对于自己、对于自己看待生活和世界的方式有所帮助,任何一种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方式,任何一种阅读文学的方式,都是成立的,都是有意义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终生试图破解人这个谜,后来,他自身也成了一个谜,我们随他一起,看他如何破解人这个谜,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破解人的谜底一样,去破解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个谜,这自然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过程。很有可能,这样的猜谜过程是没有终点的,似乎是永远也没有最终的谜底的。但是,在文学阅读中,我们面对作为一个谜的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会看到更多的奥秘,更多的神秘,更多的秘密,但是这个追寻的过程却是不无意义的,它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人自身的无限复杂性,无限丰富性,无限可能性。这可能就是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阅读俄国文学乃至整个人类的文学,对于我们所具有的根本意义。

*本文经出版社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