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2025年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详见:) 本次增选共计产生144 位新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73人、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71人,覆盖数学、物理、化学、医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农业科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关乎国家发展的关键领域,彰显了我国科研体系的全面性与多元化布局。
01
“80后”破壁,院士队伍大幅“减龄”
本次增选最引人注目的变化,莫过于院士队伍的显著年轻化。最年轻者为44岁的刘若川,另有张强(47 岁)、鲁军勇(46 岁)等一批“70后”“80后”优秀科学家入选。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平均年龄57.2岁,60岁(含)以下的占67.1%。中国工程院方面,最年轻当选者为54岁的云晓春,整体平均年龄约59.3岁。

刘若川(资料图 来源: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官网)
“80后”科学家的崛起绝非偶然。他们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的时代,受教育于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且大多数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顶尖的海外科研经历。更重要的是,他们职业生涯的黄金期,恰逢国家对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投入最大的“黄金十年”。他们没有历史包袱,精力正值旺盛,思维最为活跃。他们的当选,意味着中青年科学家正逐步成为科研中坚力量。
02
破除“唯帽子”,评价回归实绩
年轻化趋势的背后,是评价体系的深刻变革。
曾几何时,院士增选一度面临“熬年头、排资历、搞关系”的争议,论文数量(SCI)、奖项堆砌、行政级别等“硬通货”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而随着《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试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文件颁布,明确将着重推荐一线科研人员,以及中青年专家。坚决破除“四唯”,打破论资排辈,不以“帽子”评判人才;要特别关注科研和工程技术一线专家,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专家,承担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关注长期工作在西部边远地区的专家,关注优秀的民营企业专家、中青年专家和女性专家。
本次当选者中,既有深耕电磁发射技术的工程专家,也有扎根西部边远地区的实干家。他们的经历印证了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实干精神才是学术荣誉的核心评判标准。这种“重实绩、重一线”的价值导向,极大地提振了基层科研人员的信心。

电磁发射技术的工程专家鲁军勇院士接受央视采访
03
布局未来,产学研深度融合
除了年轻化,本次增选在结构布局上也极具战略深意。
学科交叉:选拔重点向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交叉学科倾斜,精准对接国家“卡脖子”领域的攻关需求。
企业力量:来自比亚迪、宁德时代等民营领军企业的专家强势入选。这不仅强化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更打通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她力量”的崛起与国际朋友圈的扩大:13位女性科学家的当选(中科院 5 位、工程院 8 位)。她们在生物学、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展现出了不输须眉的科研实力。这不仅是对女性科研工作者贡献的肯定,更能激励更多年轻女性投身科学事业,改善科研领域的性别生态。外籍院士的持续扩容,且来源国更加多元化,显示了中国科技界开放、合作的姿态。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背景下,中国依然坚持科学无国界,欢迎全球顶尖大脑参与中国的科技建设。这是一种大国的自信,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科技领域的具体体现。
学科交叉:选拔重点向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交叉学科倾斜,精准对接国家“卡脖子”领域的攻关需求。
企业力量:来自比亚迪、宁德时代等民营领军企业的专家强势入选。这不仅强化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更打通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她力量”的崛起与国际朋友圈的扩大:13位女性科学家的当选(中科院 5 位、工程院 8 位)。她们在生物学、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展现出了不输须眉的科研实力。这不仅是对女性科研工作者贡献的肯定,更能激励更多年轻女性投身科学事业,改善科研领域的性别生态。外籍院士的持续扩容,且来源国更加多元化,显示了中国科技界开放、合作的姿态。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背景下,中国依然坚持科学无国界,欢迎全球顶尖大脑参与中国的科技建设。这是一种大国的自信,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科技领域的具体体现。
2025年的院士增选,是一次对中国科技人才家底的“大阅兵”,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冲锋号”。当“80后”开始挑大梁,当评价标准回归科研本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份名单,而是一个更具活力、更敢于突破、正在加速迈向科技强国的中国。
声明: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一读EDU观点和立场,如有疏漏及不足之处,请随时指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后台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好消息
如果您希望获取更多教育报告,请使用电脑复制以下链接至浏览器,注册登录"方略教育研究与院校治理工作台",免费下载近300份教育报告、专家ppt(需使用电脑)
2345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