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渎”即“江河淮济”,“江”是长江;“河”是黄河;“淮”是淮河;“济”是济水。隋炀帝杨广修的大运河,把“江河淮济”连在了一起,是个伟大工程。
其实南方还有一条更早的运河灵渠,在秦统一南方的过程中至关重要,方便历朝对岭南的统治,作用可说举足轻重。
灵渠连接湘江源头海洋河与漓江源头大溶江,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连在一起。灵渠东端进入湘江后,可沿江抵永州、衡阳、长沙、岳阳、武汉、南京、上海;灵渠西端进入漓江后,可达桂林、梧州、肇庆、广州、深圳、香港。
灵渠全长36.4千米,由南渠、北渠、铧嘴、大小天平、泄水天平、秦堤和陡门等子工程组成。主航道南渠长33.25千米,绕山蜿蜒,两岸桃红柳绿,风景秀美。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国,王翦六十万大军,折损仅十万。
战争尚未完全结束,秦王嬴政迫不及待派心腹大将任嚣前来宣布旨意。王翦回咸阳接受田产赏赐,拜屠睢为国尉(太尉),接替王翦的兵权。再以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禄为护军都尉,率军三十万(后陆续增兵至五十万)南下岭南,意在征服楚国未能征服之百越。
南岭又称五岭,由西到东排列为: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五座岭并不是南岭中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山脉,只因名称中有岭字,合称五岭。
屠睢兵分五军,一军塞镡城(今湖南靖县境)之岭,一军守九疑(今湖南宁远南)之塞, 一军处番禺(今广东广州)之都,一军守南野(今江西南康境)之界,一军结余干(今江西余干境)之水。
图-南岭
简而言之,屠睢将四支军队屯驻在湖南和江西,自己亲率十余万劲卒过南岭,攻击广州。然而秦军苦战三年,杀西瓯部落首领译吁宋,西瓯新首领桀骏率众没入山林,宁可与禽兽相处,也不肯投降。这一年秦军营寨被西瓯人偷袭,屠睢在乱军中阵亡,赵佗引残兵退到南岭以北。
始皇若想征服西瓯,唯有继续投入庞大兵力。然而赵佗脑后有反骨,对始皇的威胁不亚于王翦、王贲父子,始皇怜其勇而留用,但绝不会让他统率数十万大军。如今赵佗拥兵四十余万,始皇始觉惊惧,速派心腹大将任嚣[xiāo]前往为主将,赵佗仍为副将,禄为护军都尉,重整军马,再下岭南。
任嚣接手南征重任后,着手打通长江与珠江水系,开凿灵渠。灵渠沟通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因漓江的上游为零水,又称零渠、澪渠。长江支流湘江上游,古为楚国南境,珠江支流漓江上游,古为百越之地,两地相隔不过几十里,可谓咫尺江山分楚越。
南军主将任嚣和副将赵佗整军备战,第三号人物护军都尉禄,亲自督军修渠。从公元前219年至公元前214年,整整五年多,灵渠大功告成。
灵渠贯通后,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水路交通要道,两千多年来,历朝都修葺过灵渠。
灵渠可通航两吨以下的木船,一时千舟竞发,风帆浩荡,秦军战备物资可源源不断输送到南方,秦军也在当年拿下岭南各地。
此前屠睢损兵折将,最大的原因是交通不便,不仅武器物资无法输送到士卒手中,且南岭山高林密,气候湿热,容易引发瘟疫、瘴气等,毒虫数不胜数,秦人不怕死,却恐惧南岭的各种怪虫。
始皇设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以任嚣[xiāo]为南海尉(郡尉),总领三郡,首府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任嚣的战报,秦人在岭南绝非口碑载道、深得人心,还需大军留驻五岭(南岭),镇压南蛮。
灵渠在历史上首次出现,就震铄古今,建成即高光,后来两千多年也一直在发挥作用。
879年(唐僖宗乾符六年)九月,黄巢攻占广州。十月,黄巢从桂州(今广西桂林)出发,走灵渠,到湘江流域,乘大筏顺流北上。
880年 (唐僖宗广明元年),十二月,黄巢进入长安,唐僖宗逃往四川。黄巢于含元殿即位,国号“大齐”。
1852年(清文宗咸丰二年、太平天国二年)5月,太平军放弃桂林,走灵渠,水陆并进,进入湘江流域。虽然在全州遭到阻击,但走灵渠北上,是太平军发展壮大的一个关键点,此后柳暗花明,一发不可收拾。
1853年(清文宗咸丰三年、太平天国三年)3月,太平军以千里席卷之势,攻克江宁(今江苏南京),易名为天京,定为首都。
上世纪,随着铁路、公路、航空的兴起,灵渠泥沙淤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航运的需求。现在灵渠西端连接漓江这一段,河道保存较好,往来小船没问题;不过东端连接湘江这一段,泥沙淤积严重,不具备通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