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朱元璋推翻元朝这事儿,很多人都觉得是天时地利人和凑一块儿了,但要挖根儿刨底儿,元朝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大坑:在安徽江淮地区建了大批养马场。这地方本来是元朝想稳固南方统治的棋子,结果便宜了朱元璋,让他手里多了骑兵这张王牌。元朝从1271年建国,到1368年被赶出中原,中间这些年马政是他们维持军队的关键,可没想到南方马场成了明朝崛起的垫脚石。历史书上记载,元朝灭南宋后,为了让骑兵能随时南下镇压,就在淮西一带搞马场,这直接给了朱元璋翻盘的机会。
蒙古人打天下靠的就是马队,那时候他们的骑兵横扫欧亚,欧洲人管他们叫“上帝之鞭”。可进了中原,尤其是灭了南宋,地盘拉长了,北方马场供应的马匹运到南方不方便,还容易生病。忽必烈1279年灭宋后,就琢磨怎么在南方补给骑兵。安徽江淮地区地势平,草场多,靠近扬州高邮的盐场,能给马补盐防瘟疫。元史里提过,云南马场每年给马吃盐,选寅日喂,十二天一次,这法子安徽也用上了。淮盐产量占全国一半,元朝就强制江南退耕还牧,建了大片马场。1277年,元朝设淮西路总管万户府,在庐州管这些事儿,还把南宋降军编进去当养马兵。庐州就是合肥一带,马场覆盖好几千亩,引进北方马种,改良技术,确保马健壮。这么一搞,元朝南方骑兵有后备了,本来是为镇压江南叛乱准备的。
可元朝这步棋下得太靠近汉人密集区了。到1350年代,红巾军起义闹腾起来,淮西成了战场。朱元璋1352年投军,从底层干起,1356年拿下南京,改名应天府。1359年左右,他的部队推进到安徽,占了这些马场。庐州马场落他手里,几千匹马直接充实军队。之前朱元璋的队伍主要是步兵和水军,缺马,机动性差。得了马场后,他几年时间就组起骑兵队。历史学家分析,元朝南方养马是失策,因为这等于把军事资源白送给起义军。朱元璋老家凤阳就在安徽,地利上他熟悉这儿,抢马场顺手。相比其他起义军,他早早有了骑兵,这在元末乱世里是巨大优势。
骑兵在古代战争里就是杀手锏,速度快,冲击力强,一冲锋步兵阵就乱。朱元璋北伐1367年启动,徐达常遇春领25万大军,其中骑兵三到五万,占一两成,主要在河南山东战场发挥。1368年攻大都,常遇春的骑兵在华北平原绕城突击,元顺帝跑路,明军轻松入城。这次北伐是历史上南方政权唯一一次成功推翻北方王朝的,骑兵功不可没。之前宋朝缺马,北伐总失败,刘裕时代也一样,面对少数民族骑兵吃亏。朱元璋不一样,安徽马场让他补齐短板。元朝本来想用马场稳江淮,结果加速了自己灭亡。学者说,元朝“以宽失天下”,南方养马就是宽松政策的一部分,没严防汉人起义。
朱元璋建明后,还从元朝马政学经验。他知道骑兵威力大,洪武年间继续管安徽马场,扩建全国马政。明初军队有百万,骑兵占不少,帮他稳住边疆。蓝玉1393年案子,他杀淮西勋贵,就是怕他们控骑兵反叛。那些人手里马队多,一旦闹事,势如破竹。后来朱棣靖难,1399年起兵,几万人靠骑兵闪击,拿怀来密云蓟州,1402年直扑南京成功。这证明朱元璋杀勋贵有道理,骑兵太猛。元朝马场影响不光是明初,济州岛当时也是元朝马场,朱元璋没要,给了高丽,现在是韩国领土。
历史总有巧合,元朝建马场是为维持统治,结果帮了对手。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安徽马场是转折点。没有骑兵,他北伐难那么顺。元朝灭亡教训是,军事资源别放敌人家门口。明朝吸取,严控马政,不让地方势力太大。朱棣迁都北京,也为防南方再起。整个过程看,战争胜负不只兵力,还看资源分配。元朝南方养马看似聪明,实际短视。朱元璋利用这点,建了大明王朝,统治2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