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使用下方推荐的浏览器访问

安卓版本 苹果版本
2345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谷歌浏览器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快料

当中秋遇上闽南:一场跨越300年的“状元”争夺战

时间:2025-10-06 15:10:18 点击: 【字体:

中秋月圆之夜,寄情雅玩之时。每年中秋前后,以厦门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家家户户、大街小巷都会传出掷骰子的叮叮当当声,空气中充斥着“赌徒”般狂热的气息。

这就是闽南特有的中秋习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饼。参加者以六个骰子轮流投掷,博取“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六个等第,并按等第获取大小、价值不一的月饼或礼品。博出四个四点+两个一点为“状元插金花”,可获得全场最大的月饼或价值最高的礼品。

这个相传由17世纪郑成功发明的娱乐活动,生动诠释了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更反映了福建人对读书、科举、官阶文化的追捧。

“小春节,大中秋”

对闽南人来说,中秋节可以不吃月饼,但若是不玩博饼,这个节还不如不过。

博饼的玩法非常简单,就是参加者以六个骰子轮流投掷,博取大小、价值不一的月饼或礼品。奖品设置模仿科举制度,共设6个等第、63个奖项,包括1名状元、2名对堂、4名三红、8名四进、16名二举和32名一秀。

状元也分等级,目前一般认为“状元插金花”最大,但也有地区以“六红”为大

关于为何设置63个奖项,通常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81是帝王数,72是千岁数,63代表着博饼习俗的创立者——延平王郑成功;另一种说法是63与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人数有关。

博饼是怎么跟民族英雄郑成功扯上关系的?相传300多年前,郑成功屯兵厦门,每到八月十五月圆之时,士兵们思念故乡,军中气氛低迷。为排解和宽慰士兵,郑成功命部下以军中常见的干粮“饼子”为赌注,用掷骰子为玩法设计出一套游戏,从农历十三至十八,按单双日轮流赏月博饼。

这套游戏后来在民间流传和改进,从厦门流传到漳州、泉州等地,成为整个闽南及台湾地区的特色民俗,2008年更是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厦门博饼民俗园内的中秋博饼雕像

中秋博饼月饼

博饼游戏的雏形,来源于1300多年前的唐代宫廷游戏——骰子戏,后世逐渐演变为状元筹。整副状元筹由63根长短不一的筹条组成,每根筹条上刻有从状元到秀才的不同科名和注数,参加者以所掷骰子定得失。

状元筹游戏用具

中秋博饼,讲究的就是博个好彩头。人们愿意相信,博中状元的人会有一年的好运气,考生们能够金榜题名。闽南人对中秋节格外重视,甚至有“小春节,大中秋”的说法,可见氛围之热烈。

“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时至今日,中秋博饼早就被闽南人玩儿出了花。

博饼的场景早就不局限于家庭,从小区、社团、超市,到学校、公司、商场,哪哪都能“搏一搏”。幼儿园的午休、高中生的晚自习、大学生的军训场,小区过道、超市摆台、公司宴会、商场大厅……随时随地都能掷一把。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四千新生体验博饼

晋江安海古镇博饼现场

厦门某小区千人博饼

博饼的奖品,也由最初的月饼演变成形形色色的奖品,小到牙膏、牙刷、卫生纸,大到微波炉、烤箱、冰箱,甚至汽车、房子……只有你想不到,没有闽南人博不到的。

博饼,闽南人不花钱的“双十一”狂欢节,运气好甚至能博到汽车、房子

闽南人对博饼的喜爱,不因距离、天气等任何因素而减弱,有条件要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博。他们对中秋博饼的重视高于春节,当其他省份的网友对此感到十分陌生的时候,当地人甚至会发出灵魂拷问:“你们中秋不玩博饼那玩什么?”

每年中秋前后,闽南就变成了中国版拉斯维加斯,空气中都充斥着“赌徒”般狂热的气息

对于闽南的打工人来说,博饼与否、奖品设置,是衡量一家公司好坏的重要标准。提供现金、手机、汽车等奖品的公司,绝对是“三好公司”;连博饼都不搞的公司,“是真的快倒闭了”。

“哪个瞬间让你想要辞职?”“在厦门工作,公司中秋节没有博饼!”

在一众网友的羡慕声中,也有不少人看出了游戏背后的本质,那就是深植在福建人基因中的,对读书、科举与官阶文化的追捧。

来自高考大省江苏的网友评论福建博饼习俗,好笑程度翻倍。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福建人会读书,这在中国古代科考中已经得到一次又一次的认证:宋代,福建省进士数量6713名,位居全国第一;明代和清代,福建省进士数量分别为2116名、1399名,每百万人口平均进士数全国第一。

南宋乾道二年至八年(1166年—1172年),福州府永福(今永泰)县作为一个偏远小镇,短短七年内出了三个状元——萧国梁、郑侨、黄定。明宣德五年,福建考生囊括榜首前三名,“闽中一科三鼎甲”。

为什么福建人这么会读书?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榜眼陈俊卿给出答案:“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福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占全省80%以上,不适宜农耕。自然条件先天不足,福建人只得向外寻求出路,要么读书,要么经商。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代,读书自然是福建人一等一的大事。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在古代属于“兵家不争之地”

连绵不绝的山脉

唐末至两宋,福建文教兴盛繁荣。宋崇宁年间的三次兴学运动之后,福建所有府、州、军、县百分之百都设立了学校,领先全国。官学之外,福建人还喜欢创办书院,宋代福建书院就达到66所,到了清代数量更是翻了7倍不止。

大儒朱熹在福州创办的濂江书院

由于读书蔚然成风,福建历史上名家辈出,走出了大儒朱熹、名臣蔡襄、天文学家苏颂、理学家杨时、诗论家严羽、法医学鼻祖宋慈、词人柳永、民族英雄林则徐等杰出人士。

值得一提的是,恶劣的自然条件不仅塑造了福建人读书、科考的信仰,还推动了福建人的神明崇拜。古时福建灾害频发,在洪水、干旱、台风等各种天灾面前,人力太过渺小,只得寻求神明保佑。妈祖、裴仙爷、天王君……福建被称为“诸神办事处”,一点都不夸张。

福建的拜神活动有很多,其中游神、拜天公和妈祖巡安是传统民俗文化的灵魂所在

就连中秋博饼掷骰子,有网友专门研究并发布掷出“状元”的小技巧,都有人要告到妈祖那里,让神明“主持正义”,笑果拉满。

虽然输赢确实重要,但闽南人对博饼的喜爱,更多的还是出于亲朋好友聚在一起,为接下来的一年讨个好的彩头。这种既温馨又有趣,既热闹又激情的游戏,是时候推广全国了。

撰 文|蓝 桥

编 辑|钱琪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