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长安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内文思涌动。由长安镇宣传教育文体旅游办公室主办、长安镇文联及作协承办的“鲁院星光,照亮长安文学之路”长安文学之夜活动在此启幕,鲁迅文学院东莞研修班学员、本土作家与文学爱好者百余人共聚,通过深度交流编织出兼具思想深度与生活温度的文化盛宴。

活动以“传承·突破·共生”为主线,串联起创作分享、经验传承与未来展望三大篇章。长安作协副会长洪湖浪以“长期深刻训练”为关键词,肯定李日新、熊锋等作家扎实功底,提出以媒体矩阵扩大本土创作者影响力,呼吁延续“扎根生活、打动人心”的长安文学传统。
核心环节聚焦鲁院研修归来的创作者分享。模具师傅出身的80后作家胡云,坦言文学是疲惫生活的“微光”;90后诗人熊锋关闭工作室,只为亲身体验文学现场,提出“伟大成就源于艰辛训练”;女作家李志仙在老师指导下领悟“移民生活书写要捕捉烟火气细节”,一碗热汤、一句乡音胜过宏大叙事;基层成长的女作家杨信莲则坚定“书写平凡人故事”的创作方向;60后曾为民强调“内容重于技巧”,呼吁打破体裁束缚。
网络文学领域,1300万字创作者、起点“十二天王”李焕文直面AI写作热议,指出“AI是工具而非替代者”,其文字缺乏“人”的温度与力量,与鲁院同学达成共识——文学的核心始终是“人”的表达。
在“素人写作与专业创作”“天赋与训练”等话题讨论中,熊锋提醒素人写作需警惕“经验消耗”,李焕文强调“实战能力比学历出身更重要”,曾为民则指出“新大众文艺的核心是扎根生活、服务大众”,这正是长安文学的独特优势。
活动主持人陈月秋感慨,从为文学放弃收入的赤诚,到对素人写作的深度思辨;从老一辈的经验传承到年轻一代的锋芒初露,这场文学之夜不仅是鲁院学习成果的展示,更是长安文学薪火相传的重要节点。随着文学改稿会、年轻创作者扶持计划等活动的持续推进,长安文学必将打破圈层壁垒,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让文学真正成为照亮平凡生活的光芒,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更加蓬勃的创作力量。
南方+记者 何明强
2345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