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秩春秋砥砺行,浦江潮涌见初心。上海海外联谊会成立四十周年之际,以“我和上海的故事”为主题,向海内外海联会成员发出诚挚邀约,共同书写一部属于奋斗者、建设者与追梦人的集体记忆。这些故事里,有服务上海改革发展时挥洒的汗水,有中外文化交流中架起的桥梁,更有海内外同胞携手同心、共绘发展蓝图的赤诚。它们不仅是个人与城市交织的成长轨迹,更是海联会职责使命的生动注脚。
今天,让我们一同聆听上海海外联谊会名誉顾问杨咏曼的讲述——拧紧的,是双城。
我出生在上海,十三岁随家人移居香港。初抵这片繁华之地,我一无所有,却始终铭记父亲常说的那句话:“一颗螺丝再小,也要拧紧自己的位置。”那些年,我便如一颗小小的螺丝,在岁月中打磨,在风雨中扎根,默默成长,终于寻得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而上海,作为我生命的起点,始终似故乡般深深烙印在我心中,为我的成长注入了最初的温暖与养分。
青年的我对世界充满好奇,1970年我负笈英伦,攻读商科,这段在异国的经历不仅让我开阔眼界,更让我深感自己国家一定要强大的重要性。1975年我在香港创办合孚行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服装贸易行业。1978年开始尝试在国内组织梭织女装加工生产,之后销往美国。上海作为我的故乡,又有“对资出口”经营权,很自然成为我初试拳脚的首选之地。当时,中美贸易初期,美国商人对中国市场了解有限,而中国也刚开放国门,国际经贸人才十分匮乏。在此背景下,我凭借流利的上海话、熟练的业务知识、圆融的谈判技巧,以及父亲口中“拧螺丝”那般执着踏实的工作态度,成功在外商与上海厂商之间发挥了桥梁作用。
那些岁月,我在纺织品贸易中倾注心血,每天与上海师傅们探讨工艺,与国外商家洽谈合作。上海人的精细和务实让我钦佩,他们既保持着中国传统的商业智慧,又对国际市场有着敏锐的嗅觉。合孚行根据美方买家的需要协助上海厂家提升生产工艺,逐渐打开美国服装市场的缺口。随着经营的服装档次不断提高,我们从简单的接单、发单,发展到2003年在沪自行组建服装厂,开始与客户联手打样,设计高档品牌时装。此时合孚行的出口业务保持在平均每年2000万美元,最高时曾达到5000万美元。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是上海外贸服装的一个大客户。
但是经商之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美国的强硬限制和国内的无序超配额出运及非法转运等原因,曾经有5年的“卡关”痛苦期。但是本着既要考虑到客户的利益,又要尽量不让国营外贸企业损失,我公司自行消化了因“卡关”等原因而导致的数百万美元的巨大损失。时至今日,当年在配额制限制下不得不中断业务或业务转型的客户和合作方,很多都成了我的好朋友。回首过往,我很自豪,在祖国最需要出口创汇的时候,我尽了一份力。

1991年的华东水灾是我参与公益的起点。此后,我加入香港六大慈善机构之一的仁爱堂,并深受慈善家田家炳先生的精神感召,视其为人生楷模。多年从商让我逐渐超越物质,更注重精神价值的实现。我深信教育关乎未来,秉持“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信念,愿以微薄之力助力学子成长、回报社会。至此,我将捐资重点逐渐集中于教育领域,在全国多地捐资办学。上海在我心中地位特殊,回馈这座城市是我一直的心愿。我由一开始捐助中小学开始,后续逐步扩展至普陀区助学帮困基金、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我从最初捐出年收入的10%做起,逐步提高比例,后来增至90%。直至捐助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及华东政法大学这五所高等院校。

正如在商海中为合作牵线搭桥一般,我也致力于搭建沪港之间的文化交流平台,尤其聚焦于推动两地青年之间的交流与互动。2001年起,我连续十四年资助“东方海外之桥”网上夏令营。屏幕那端,有温哥华雨夜里敲键盘的华裔少年,也有台北巷口偷偷用母亲账号登录的初中生。我告诉他们:“你们答题的分数,不是决定来不来上海的关键,决定来不来的,是你们心里那一点点好奇。”后来,四百多位优胜者真的来了。我带他们去欣赏绚丽的黄浦江夜景,去品尝美味的城隍廟小笼包。有一位首次来沪的香港学生感叹:“原来上海这么现代化!”。
2023年,我积极回应国家“涉外法治战略”,搭建内地与香港法律青年交流桥梁。连续三年赞助上海华东政法大学涉外法专业的学生与香港大律师公会开展深度暑期实习联动,成效显著。我很欣慰,当这些学生回到各自的城市,他们在交流活动中的所见所闻,都会如同一颗颗无形的小螺丝,拧紧他们与祖(籍)国之间的联系。

故事写到这里,仿佛可以暂告一段落。但我深知,这并非终点。只要沪港之间还需要一颗拧紧的螺丝,只要双城的天空下还有一盏为梦想点亮的灯,我和上海的故事,就会如奔流的黄浦江,昼夜不息。
编辑: 蔡凌
2345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谷歌浏览器